查看原文
其他

商业洞察 | 品牌门店大浪淘沙,线下体验经济何去何从?

时尚内容中心 WWD 国际时尚特讯
2024-08-30


2023 年,尽管整体消费环境呈现结构性复苏,但零售业却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。品牌失意者众,熟面孔一番番退场。


今年一季度,太平鸟关店数量高达 330 家,海澜之家关闭 206 家门店,雅戈尔关店 103 家截至2023 年 3 月 31 日的全年财报显示,波司登一年内关闭了近 400 家“低效门店”。尤其受到业界关注的,还包括 H&M,Zara,Topshop,Forever 21 等快时尚巨头,也逐渐隐退于中国零售市场。


H&M,Zara,Topshop,Forever 21 等快时尚巨头纷纷关店


更有红极一时的美妆零售店 Harmay,奢侈品牌 Thome browne、Stone Island 也抵不过“关店命运”。千禧年代不复存在,站在 2023 年,品牌如何捕捉实体零售风向标?


 高投入,低效能 

 —— 线下门店的“优胜劣汰” 

一边加速关店,一边不断发力零售布局。曾制霸多年的时尚品牌在过去几个月仿佛集体”失意“,在大面积的扩张和营收困境下,传统老化模式成为品牌经营桎梏,“臃肿”渠道的优化是品牌解决盲目扩张的代价,也是品牌积极寻求更稳健增长的路径。


不难发现,品牌门店的“失意”背后,其共性标签是“网红”商铺。


快时尚占据大半衣柜的现象一去不复返,彼时填补昂贵价格和批发价格中间地带的服饰需求稀释,导致 H&M、Forever 21、C&A、Bershka、Pull & Bear 等品牌门店不断萎缩。究其根本,长期的设计和品质问题是快时尚“一地鸡毛”的根本原因,随着消费实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,禁不起细琢磨的快时尚品牌最终也经不住时间考验,库存压力导致快时尚品牌败走中国市场,而此时零售层面的“失意”,事实上并不难预料。


除快时尚品牌外,牛仔裤鼻祖李维斯仅上半年就关闭 15 家购物中心门店,维密北京首店王府中环店结束了 5 年经营,Dr. Martens 大面积全国撤店,仅保留直营门店……各品类赛道最具标志性的品牌,终究没能抵御这股来势汹汹的闭店风波,在“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”的现代商业环境中,头顶光环的传统品牌不断被新秀玩家冲击,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。


牛仔裤鼻祖李维斯仅上半年就关闭 15 家购物中心门店


而在新零售时代一跃而起的 Harmay 前不久也关闭了杭州天目里店,由于大牌美妆占据其大部分销售,但大牌有自己成熟的经销体系,主要依靠线下销售的 Harmay 难以处理库存压力和利润困境,在美妆零售还处于复苏阶段的当下,Harmay 如何保住现有门店的盈利能力,以及优化供应链的大后方成为当务之急。


Harmay 前不久关闭了杭州天目里店


纵观这批不断走上“下坡路”的品牌,虽品类、赛道各异,但有着相似的症状和困境。从热捧到被嘲,曾经激进开店、高举高打,如今遭遇反噬,品牌面临的是现实与未来的双重考验。


2023 财年上半年财报中,H&M 集团已提及缩减实体门店数量的计划,并表示 2023 年,集团计划开设约 100 家新店,关闭约 200 家店铺,净减少约 100 家店铺。其中,大部分新店将开设在成长型市场,而被关闭的门店则将集中在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市场。今年以来,H&M 集团正在加速调整渠道布局,不断优化门店组合,以确保在每个城市拥有最优的门店模式和位置。


H&M 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 COS 则表示,根据 COS 在不同市场的发展需求,企业会评估和积极探索合适的门店位置,通过门店数量、空间规划、门店重建和迁移得到不断优化,确保 COS 门店以优异的地理位置,带给客人绝佳的购物体验,并灵活面对日新月异的零售环境。


7 月 27 日,位于北京侨福芳草地的 COS 中国首店正式关店


近年 H&M 也加强了对旗下其他高端线子品牌的布局,并提升服务体验。2022 年 3月,&Other Stories 线下门店正式进驻三里屯太古里;2021 年 9 月,Arket 在三里屯太古里开设中国首家线下门店,2022 年 10 月 Arket 华南首店亮相广州天环广场,2023 年初在上海新天地时尚开设新店, 7 月 20 日,Arket 为所有会员自 2023 年 2 月起在 Arket 中国线下门店购买的产品提供官方维修服务。


2021 年 9 月,Arket 在三里屯太古里开设中国首家线下门店


Dr. Martens 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仓与撤店,国内仅保留上海两家直营店。根据其 2022 财年业绩报告,Dr.Martens 表示,直营模式可以让品牌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、价格、渠道和市场策略,提高品牌形象和利润率。同时,直营模式也可以让品牌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,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。


Dr. Martens 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仓与撤店


 回归消费本质,

 品牌如何构建“价值壁垒” 

商业世界,刀光剑影。如何穿越时代风沙,挺过变局时刻,延长生命周期,对于品牌而言是最至关紧要的事情。



据数据显示,2023 年第二季度服装开关店比仅为 0.61,表现疲软。时尚生活开关店比 1.01,表现优异,但较 2022Q4(1.29)稍有下降。


细分类目显示,女装仍为服装赛道“半边天式”的主力品类,季度开关店调整量占服装总量近半,开店品牌多元,高端小众品牌受青睐;服饰集合店“洗牌潮”仍在持续进行,更懂年轻人的新晋潮牌趋于扩张;运动装小幅收缩,未能延续疫情时代热度。


聚焦大众品牌,在潮人汇聚的北京三里屯,BM、BF、Chuu 成了线下最火的店铺,The Box 也入驻了众多具有“排队效应”的新潮品牌。对此,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表示,快时尚行业的没落本质上是消费场景的“转移”,快时尚品牌的受众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上班族,过去他们的生活场景以休闲为主,而现在转向潮流和运动时尚,自然降低了购买频率。


更懂年轻人的新晋潮牌趋于扩张


消费领域营销专家李萌也提到,目前快时尚市场正处于洗牌阶段,产品设计跟不上年轻人需求的品牌必然会被淘汰。


聚焦高端市场,前不久,三里屯北区 Thom Browne 专柜、Christian Louboutin 专柜、Stone Island 门店以及Delvaux 门店正式关闭。


而随着 Dior、LV 店铺的高调入场,三里屯太古里北区的“独立重奢集团区域”日渐完善,北区的大变潮,也基本预示了时尚风向的变革——时尚产业金字塔尖阵容愈加明朗,重奢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。奢侈品牌从未停止战略调整,门店“排兵布阵”依旧在有序进行中。


Dior、LV、Hermes 旗舰店将入住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


强者恒强,中间梯队则陷入了尴尬的境地。此时,各企业应思考品牌、产品、渠道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,遵循市场特色,强化自身差异化的竞争能力,从而扩大市场份额。


据预测,2023 年,中国美妆集合店市场规模将达到 130 亿元,新锐美妆集合店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被释放,被留下的“Harmay 们”仍具有很强的优势。正如 Harmay 创始人表示,Harmay 将线下店更多作为一种“服务场”而不是“销售场”看待,接下来,比开店速度更重要的是提升门店的质量。


随着消费热浪的冷却,无论是天平左侧,对于个性化、年轻化、更加贴合国人需求、制作精良价格友好的潮流服饰而言,还是天平右侧,对于 Quiet Luxury 高级时装的追求,都意味着整个消费市场在走向成熟。全面“退热”后,能够敏锐掌控市场风向并及时调整的品牌,或许能在新时代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。WWD



随着消费热浪的冷却,无论是天平左侧,对于个性化、年轻化、更加贴合国人需求、制作精良价格友好的潮流服饰而言,还是天平右侧,对于 Quiet Luxury 高级时装的追求,都意味着整个消费市场在走向成熟。全面“退热”后,能够敏锐掌控市场风向并及时调整的品牌,或许能在新时代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。WWD



撰文 Mary

责编 龙井、yalta

图片来源 网络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WWD 国际时尚特讯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